李光华: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
李光华,男,汉族,1958年12月生,陕西渭南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临潭县第二中学校长、高级教师。
在高中教学工作中曾担任十四年班主任,六年数学教研组组长,肩负过十一届高三毕业班的数学课教学工作,推出了“一年高考三年抓”的宏观教学目标和“五步学习法”。班级管理中,推行“遵守规律、抓住课堂、结对合作、把握时间”的十六字方针。撰写的论文《谈数学课教学中的节奏》《谈高三数学的复习艺术》,分别被《数学教学研究》《甘肃教育报》等期刊发表,《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激疑法》被收编在《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一书中。先后在省级以上期刊中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荣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一篇,省级“二、三等奖”各一篇。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李光华同志就是这样怀着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在2001年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甘肃省数学教学研究会会员,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骨干教师”。2010年,荣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李光杰:不畏艰难 勇往直前
李光杰,男,1964年11月6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1988年到临潭县水泥厂(现受制为临潭县建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参加工作,他一直从事烧成车间看火工作。历任看火岗位主操、车间副主任、密长等职务。以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1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吃苦耐劳,爱岗敬业
李光杰同志自1988年参加工作后,就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成为了企业的骨干领导。担任建华水泥公司车间主任期间,他自知肩负的责任重大,整日勤勤恳恳为生产操心,每天查看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对所有的仪器仪表都认真检查,做到万无一失。正是他有这样高度的敬业精神,才使生产的每一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基本无纰漏和差错,设备运转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学用结合,精心操作
李光杰同志在车间工作期间,爱岗敬业、勤学好问、精心学习,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看二听三观察”的看火工操作方法和“薄料快烧”个人操作法,稳定了水泥窖的热工制度,提高了台时产量和质量,延长了窖的运转周期,实现了优质、高产、低消耗的生产目标。这种操作方法得到了公司领导及职工的广泛好评,并在公司职工中大力推广。同时他利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建议公司对生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党员先锋,恪尽职守
李光杰同志在工作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认为安全是职工最大的幸福,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2013年3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机械故障中他为了保护其他职工的安全,自己身先士卒,在处理过程中双手严重烫伤,在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至今双手仍有明显的烫痕,但他仍然无怨无悔继续奔跑在生产第一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起到了先进性和表率作用,发挥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示范作用。李光杰同志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世人皆知的名誉,但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塑造了一种不平凡的敬业精神,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付出了满腔热忱,捧出了全部真诚。
李红艳:初心·邮路·归途·生命之光
李红艳,男,1976年10月出生,1994年1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岗位为邮政业务检查员。曾荣获共青团甘肃省委颁发的“新长征突击手”、“全省优秀共青团员”,省邮政分公司颁发的“先进个人”、“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李红艳勤于学习,乐于奉献,勇于担当,为邮政普遍服务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担任乡邮投递员的他,一直致力于服务“最后一公里”伟大使命,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他每天所走的邮路,是一条充满爱心之路,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为民之心,绿色服务之举永远在路上。2018年荣获“甘南州劳动模范”称号。
1994年11月至1999年10月,李红艳担任临潭县店子邮电所乡邮投递员、所主任职务,服务12个行政村,服务面积101平方公里,路途来回80多公里,因当时很多地方不通公路,全靠两脚步行。他是邮政的“邮二代”,由于家庭原因,孩子无人看管,所以父亲从小就带他一起投送邮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是他的父亲教会了他邮政业务操作流程,从此在他的心灵深处就已经奠定了对邮政事业的热爱,1994年11月,他顶替父亲的工作,成为店子邮电所的员工,实现了他的邮政梦。以前的投递员调换了几个,都不愿走这条邮路,后来李红艳同志主动请缨,因为这条邮路对他来说有着深刻的感情,这条邮路是他父亲走过的路,和他有着过20多年的感情,父亲在他出生时给他起名“红艳”,寓意着“鸿雁”,更寓意着送信的天使,就这样,每天“两头黑”地跋涉了5年,硬是给他捧回了一个“人民满意邮递员”的荣誉称号。
1999年11月,由于工作成绩的出色,他被调到县邮政局工作,先后担任市投员、长途邮运司机、分拣封发员、邮政业务检查员职务,一干就是20年,工作期间,事必躬亲,不辞辛劳,带领投递封发班实干苦干,为临潭县邮政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个人业绩突出,工作责任心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2015年被临潭县分公司聘任为专职邮政业务检查员,从此由原来的只负责自己一个人的工作变为负责全县乡邮和城市投递工作,具体负责全县邮政经营和普遍服务工作。多年来他始终用爱心和热心对待职工和用户,将合格的共产党员标准与自己岗位职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工作中,李红艳处处以身作则,牢记有付出,才有回报的真理,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娴熟的业务及党员先锋模范带动作用。
他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岗位,求实进取,在生产经营中始终亲力亲为为职工作出表率,成为职工发展业务的中坚和核心。由于临潭县邮政委代办员工人数多,营销任务重,且平均业务水平较低,员工的思想浮动性比较大,人员流动性也较为频繁。熟悉业务的他,深知投递工作的辛劳,2015年接收空白乡镇代办所9处,在农村代办所人员难找,且平均业务水平较低,待遇不高的情况下对每个所代办人员进行反复业务培训,坚持每个所能按要求搞好本乡镇辖内普服工作,全县15个代办所,新建村邮站85处,为农牧民及时传达党的政策,方便了地方群众用邮。多年来,该同志勤于学习,乐于奉献,勇于担当,起早贪黑跑业务,一门心思抓服务,连续两年报刊收订全州名列前茅,临潭县邮政分公司2015年度被甘南州邮政分公司评为先进单位,被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授予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作优秀集体,为邮政普遍服务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担任邮政业务检查员的他,要对15个农村代办所的普遍服务工作一直致力于服务“最后一公里”伟大使命。2017年在县公司领导与县电子商务局协商,将未新建“电子商务厅”的乡镇的“电子商务厅”建设到我农村代办所营业室内,他积极与各电商人员联系,利用其设备搭载我邮政业务。更好地服务当地农牧民,宣传改革后的资费标准和资费优惠政策,带动地方产业,解决人员就业17人。出口地方农产品1800多件,扩大新资费政策的影响力,同时告知全县群众空白乡镇局所已经接收正式运营,与临街商铺和小微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落实30分钟内上门取件,三小时投递不到位的邮件委托代投的规定,提高了投递速度。
群雁高飞头雁领,工作中李红艳专挑难点业务,重头业务,而将好发展,易完成的任务让给职工,一直以业务管理先锋模范岗位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凝聚职工的思想,激发职工的活力。他时刻牢记“以公司为家,公司兴我荣,公司衰我耻”的信念,为了让职工爱上临潭邮政这个家,李红艳把全部爱心倾注给了职工,谁家有事,他总是带头前去看望,谁有个发烧感冒的,就第一时间安排替班。“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李红艳一周最少四天穿梭在农村分支机构,按时吃不上饭是常态,日落而归已经成为习惯,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总要付出心血和汗水,李红艳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以他的实际行动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展示了新世纪邮政人奋发向上,勇于人先的勃勃生机。他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奉献给邮政事业。你看,他一如既往,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刘光远:远学孔繁森 近学刘光远
当你走进青藏高原深处,唐蕃古道的重镇——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新城镇,无论是藏、回、汉族人民,都会听到一段经典,大山深处的佳话——刘光远。刘光远、男、汉族。1937年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的一个医学世家,他年幼时目睹缺医少药的人们被疾病夺取生命的悲痛,他立志做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为人们送去健康,于1960年考入兰州医学院学习,5年的勤奋学习后,他放弃了在条件优越的大医院工作的机会,遵照毛主席6.26指示,毅然报名参加6.26支农队支援藏区,这一干就是35年,为当地留下传奇,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他于1965年来到甘肃省临潭县新城时,由于当时新城6.26医院刚建院,面对的是缺医少药,条件简陋,破败不堪的危房,群众缺乏健康知识,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他曾经灰心,但当他面对被病魔折磨的当地群众、一双双渴望解除病痛的眼神时,他坚定信心留了下来。面对“老三件”诊疗设备,他下定决心,“硬件不足软件补”用精湛的医术赢得病人的信赖。他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北京医疗专家的经验有机的和临床结合起来,开展了接生、外科手术、危重病人抢救等业务,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外伤、产科急诊抢救,在他的努力之下开展起来了。
当他看到年轻的产妇因难产而死时他钻研产科熟练开展徒手剥离胎盘、内倒转手术;当他看到被传染病折磨而死的患者时他研究传染病。在医疗队专家的指导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掌握了内、外、妇、儿的临床知识及经验,成了一方知名的全科大夫。从此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雪,只要有病人呼唤,他就送医、送药到家,田间地头、荒山野岭,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把自己的青春热情奉献给了这片热土。
“业有专攻”当他看到有很多投入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者因施工条件的简陋而受到外伤,得不到合理及时的救治时,他选择了钻研创伤,两度赴省城进修骨科,他在学校时学习的是俄文,但当时的骨科学专著都是英文,因此他自学英语,通读了英文版的坎贝尔骨科学,严谨的学风获得了甘肃省骨科专家们的挽留,但他心里只有这一片贫瘠的土地和这一片土地上热爱他的人们,毅然回到了藏区。当时他完成的骨科手术X光片病人拿到兰大二院复查,兰大二院专家一听是说是刘光远做的就说他的水平不比我们差。结合当地的条件,于1976年率先在甘南州完成了脊柱结核并截瘫病灶清除及椎板切除减压植骨术,术后三月截瘫的患者重新站立,不久以后重新获得了劳动能力,此后完成了多例脊柱结核的手术。当时在甘肃省能完成此手术的医院不超过十家,更不要说在缺医少药的甘南草原,为甘南州医学界填补了空白,为此于1978年获得了“甘南州科技进步奖”。
1980年在职工的推荐和在组织的信任下他担任了院长重任,从此更忙了,一边是家庭,一边是业务,一边是行政,但他从来没有为家庭而分心。“天道酬勤”周边地县的群众纷纷而来找他看病,从此简陋的医院里病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再危重的患者找他看病,当他说:“病人没治了”时,家属都会含泪而去,决无怨言。作为院长的他,经常身先士卒,在一线上班。鼓励青年医生大胆的开展业务,放手去干。当他看到当地的群众由于生活贫困,患食道癌的患者由于经济拮据,加上交通不便,得不到及时救治痛苦死去,然决定开展胸外科手术,为此他派青年医生即现任院长安文忠到省城兰大二院进修胸外科,一年后当年青医生回到医院,他又认真筛选病例,终于与1994年开展了甘南州第一例食道癌手术,创下了病房条件最差,主刀医师最年轻的记录,后来兰大二院的专家来医院参观后说:“你们的手术室是甘肃省最差的,但是你们能开展食道癌手术、脊椎手术,你们的技术医德是全甘肃省同类医院最好的”。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励精图治,医院的业务水平从开始作阑尾疝气拓展到了各个领域。
同时他注重民族风俗,团结少数民族,于1984年获得了“甘肃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于1986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他积极参与党的计划生育政策,主刀完成计划生育手术一万余例无差错,于1986年获得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先进工作者”和“国家计划生育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于1989年获得了“甘肃省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于1990年3月在甘肃省医德医风的评比活动中评为“医德医风先进个人”,于1995年受到甘南州委的表扬,时任甘南州委副书记梁明远同志题词“远学孔繁森、近学刘光远”并在临潭县第二人民医院召开了全州卫生工作现场会,弘扬刘光远精神。同时在全州多个单位做了“刘光远精神”巡回报告。1996年光荣当选政协临潭县第十一届副主席。1999年甘肃省卫生厅授予“扎根甘肃、艰苦创业、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奖。连续九届出任甘南州“中评委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大医精诚”是他的座右铭,当时医院的病房例病人取暖用的是火炉,半夜三更病人来没有带煤,他就到自己家里取柴、煤让病人生火;病人看病钱不够,他就自己垫上;看到术后患者营养跟不上,他就把自己家的鸡蛋拿出来给病人吃。1989年有一名外地来打工的患者赵俊才,因患肠瘘身无分文,刘光远院长看到后提议医院为他免去医药费用,当时患者因无人侍侯无人给饭,刘院长就从自己家里每天给患者送饭,由于患者身患肠瘘,很难注意卫生导致遍身虱虮,他就让老伴给病人换洗衣服,直到三年后痊愈出院。长此以往毫无怨言,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
他不但是一个优秀的医生还是一个优秀的导师,为了保持医院可持续发展,他慧眼识才,先后培养了一批宝贵的医疗人才,分布在省内外,其中如县级医院的院站长9人,州、县学科带头人13人,至今仍活跃在临床第一线,同时填补了甘南州的许多医学空白。
他在乡村一干就是三十五年,三十五个春夏秋冬,他认真执行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努力钻研业务技术,热情为农民服务,积极参与防预保健工作。任劳任怨,靠他那精湛的医术、高尚的情操、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的痛苦,以一位基层医生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一首新时代的篇章。
刘宗才:宁流千滴汗 不损一粒粮
刘宗才,男,汉族,1963年7月生,甘肃临潭人,高中学历,中共党员,原临潭县新城镇粮油公司储备国家粮库保管员。2018年,荣获“甘南州劳动模范”称号。
工作三十多年,刘宗才同志时刻牢记刚当粮食保管员时许下的“宁流千滴汗,不损一粒粮”的承诺,自觉将工作标准由“不坏一粒粮”提升到“保鲜每粒粮”。在2013年发生的“7·22 岷漳”地震中,他身先士卒,对仓库存粮进行转移和妥善保管,确保了省级储备粮的安全。
2013年8月5日深夜,储备粮库遭受雷击,屋面受损严重,刘宗才在大雨中,冒着被雷击的危险,迅速爬上粮库屋面检查受损情况,对承储的省级储备粮进行了抢险。他和其他同事一起将被雷击的屋面进行了快速抢修,并将粮面上的雨水清理得干干净净,对粮库其余库房逐一检查,排查险情,确保了仓库粮食安全。
2016年6月,在省县两级储备粮轮换的关键时节,为了确保入库粮食的质量和数量安全,同时为了不影响粮食轮换进度,刘宗才负责省县两级粮食轮换,同时开两个库,确保了轮换工作顺利完成。
为了方便工作,刘宗才一直远离亲人,住在粮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着自己的一份责,出着自己的一份力。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而他却做到了。
供稿 县总工会